新派讯 当改革的浪潮漫过潍坊的街巷与厂区,潍坊以“刀刃向内”的勇气拆解困局,用“靶向施策”的智慧激活潜能。作为省市“十大重点改革”的关键落子,这场攻坚没有悬而未决的犹豫,只有直面“卡点”的坚定;没有纸上谈兵的空论,只有落地见效的实招。每一个措施、每一次推进都让国企的筋骨在变革中强健,让发展的动能在突破中升腾。

昌威集团以智慧化、数字化转型发展为核心引擎,积极开辟智能制造新赛道。图为车间一角。(市投资集团供图)
破局:以改革为刃,铸主业之基
改革的开篇,是向“散而弱”的沉疴挥刀。市国资委将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定为“一号任务”,全市拧成“一股绳”推进收官:93项改革任务、119条具体措施,化作“一类一清单”“一企一台账”的精准施工图;8个联系组扎根24家企业一线,市国资委带队“把脉问诊”,动态补短板、强弱项。海化股份摘得国务院国资委“双百企业”桂冠,4个典型案例在全省推广,1个案例上报省委改革办,让改革的火种从“试点”燃成“燎原之势”。
发展的根基,要在主业的土壤里深耕。面对17家市属国企“资产大而不强、主业模糊”的困境,市国资委悄然铺开一场“优布局、强主业、提效能”的整合行动:城投、产投、金融等六大业务板块拔地而起,2家AAA、7家AA+信用评级企业点亮潍坊国企的信用名片;企业主业精简至3个以内,“一企一业”的专注取代了“多点开花”的分散,三级以内的管理层级让决策指令更快抵达生产一线。
国有资本的流向,始终循着城市发展的脉络。在全市“9+3+N”产业体系的指引下,市国资委引导资本既涌向新产业的前沿,也扎根民生保障的深处:海化集团坐稳省“十强产业”支柱型雁阵集群“头雁”,现代海洋化工中试基地里,管道纵横间流淌着高端化工的未来;亚星化学4.2万平方米的钢结构厂房拔地而起,PVDC高端新材料项目的桩基正悄然向地下延伸,锚定高端制造赛道;市城投集团则将供水、供热、供气的管线织成网,寒冬里的暖流、酷暑中的清泉,让改革成果变成市民指尖可触的温度。
焕新:以创新为翼,拓发展之界
市场的风浪,从来都是创新的“试金石”。市国资委引导企业跳出“等靠要”的惯性,在技术突破的赛道上加速奔跑:市属工业类企业研发投入强度达3.24%,这笔“创新基金”催生出7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1家专精特新企业,更让传统产业焕发新生。
企业的活力,藏在“人才”的密码里。市国资委实施人才强企战略,让校园招聘的青春力量带着新技术理念而来,通过专项引进专业骨干破解技术瓶颈;同时,“一企一策”“一岗一策”的契约化考核打破“铁交椅”,让能干者站上更大舞台、有为者拿到实在激励,管理人员“能上能下”的循环让队伍始终保持奋进姿态。
开放的视野,让发展天地愈发广阔。市国资委《市属企业“双招双引”考核办法》出台后,潍坊国企主动“走出去、引进来”:今年已签约项目15个、金额65.95亿元,立项项目8个、金额26.55亿元;与5家省企携手的能源、城市更新项目,已有22.92亿元投资落地见效;更与60家央企达成53个合作项目,1224.7亿元计划投资中,268.9亿元已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建设成果,让国企发展与城市脉搏同频共振。
护航:以监管为尺,暖服务之心
国企改革既要“放活”,更要“管好”。市国资委拿准监管的“尺子”,不搞“一刀切”的考核:为每家市属企业量身定制指标,经济效益、资本回报、融资成本压降等目标清晰明确,鼓励企业主要指标增幅跑赢全市GDP。在投融资领域划好“红线”,严控非主业新增投资,对融资实行提级管理,指导企业编制年度计划、压降成本,让国有资本“每一分钱”都用在“刀刃上”。
监管的底色,是服务的温度。市国资委首次组建市属企业资产评估项目评审专家库,让每一次资产核算都更精准;推动司库管理体系建设,实现集团对内部资金和信息的实时监控与统筹调度,让资金流转更高效。外部董事、外派财务总监为重大决策把关,重大决策终身责任追究制度筑牢底线,“事前防范、事中控制、事后追责”的全链条监管网络,守护着国企发展的安全。“我们不是坐在办公室里监管,而是沉到企业一线解决问题。”潍坊市国资委党委书记、主任寇瑞国这句话道出监管的务实内核,正是这份实干担当,让改革的每一步都走得稳、踏得实,充满向前的力量。
从厂区里的科技革命到街巷中的民生暖流,从实验室里的技术突破到合作桌上的共赢,潍坊国资国企改革正用一个个鲜活的故事,书写着我市高质量发展的澎湃篇章。
来源:新派客户端
编辑:刘德增 张永超
一审:贾春毅
二审:孙瑞永
三审:管延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