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31日,由山东省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山东省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共青团山东省委员会、山东省妇女联合会、山东省教育厅主办的2025年山东省“新时代好少年”先进事迹发布暨“道德榜样进校园”大思政课宣讲活动举办。活动现场,公布了2025年山东省“新时代好少年”名单。其中,潍坊3名学子光荣上榜,分别是潍坊寿光市实验中学学生王艺晓、潍坊广文中学学生张慕松、潍坊市凤凰学校学生毕誉凡。
让我们一同走进他们的故事
汲取榜样力量
见证少年担当
弘扬传统文化
传播正能量的好少年
王艺晓,潍坊寿光市实验中学八年级学生。曾获潍坊市“新时代好少年”,潍坊市“读书之星”、“红领巾奖章”个人三星章,山东省“红领巾奖章”个人四星章,“齐鲁诗词之星”等荣誉,2025年4月受聘为“潍坊市阅读推广大使”。
充满热爱,她是传统文化的传承者
王艺晓勤勉好学,成绩优异,既是老师的得力助手,也是同学们信赖的伙伴。自幼在父亲的引导下接触古诗词,目前已能背诵1200多首,不仅提升了记忆与领悟力,还从诗词中汲取了深厚的文化力量。她屡次在各级传统文化竞赛中斩获佳绩,曾参与央视《中国诗词大会》线上录制并获评优秀选手;在山东广播电视台《国学小名士》第四季中被评为“最元气小名士”;获全国小学生小古文读写大赛朗诵场中学组一等奖;其习作《光阴里的茶香与墨香》荣获中国中学生作文大赛山东赛区一等奖。
创新突破,她是传统文化的弘扬者
为扩大传统文化影响力,她组织同学共诵诗词、共同观看《中国诗词大会》等节目,通过主题班会讲述文化故事,在校园内掀起传统文化学习热潮。她创新运用新媒体,在抖音、快手等平台以“王大艺”为名发布融合家庭美德与经典诗词的创意短视频,粉丝超1200万,浏览量逾5亿,以轻松幽默的方式传递正能量。她还把传统元素融入艺术实践,创作并演唱校园歌曲《彩色的翅膀》,多次亮相省市级文艺晚会。此外,她受邀参加《爱上博物馆》等央视节目录制及山东旅游推广活动,积极为家乡和文化发声。
学以致用,她是传统美德的践行者
王艺晓学以致用,拍摄安全知识视频发布于“学习强国”平台,获评“供稿之星”;通过学校公众号讲述红色故事,参与红色故事讲解大赛,播撒爱国种子。她热心公益,参与“爱心小屋”、蒲公英“温暖365”等项目,捐出压岁钱累计万余元。为宣传家乡,她参与录制《菜乡姑娘》等作品,推广寿光蔬菜博览会,担任潍坊市儿童友好城市宣传代言人等公益职务,以实际行动展现新时代少年风采。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需要我们深入学习、用心传播。这是一份使命,我将继续在这条温暖的道路上坚定地走下去。”王艺晓如是说。
以科技梦
点燃强国志的好少年
张慕松,潍坊广文中学九年级学生。他思维敏捷、勇于创新,在科技领域展现出突出潜力,已获国家级奖项25项、省级6项、市区级11项。
思维启蒙,数字世界初展锋芒
张慕松的思维训练始于幼年对数字的敏锐感知。6岁时,他在中国手脑速算大赛中夺得金奖,为逻辑思维发展奠定基础。此后,他通过数独锻炼缜密推理能力。2019年1月,年仅7岁的他入选中国数独国家队,出征第三届亚洲数独锦标赛,作为U8组最小选手之一,与队友合作斩获团体金牌。这次国际赛事经历让他深刻体会到逻辑思维的跨文化力量,极大拓宽了视野。
攀登高峰,代码世界谱写华章
随着思维能力提高,张慕松的兴趣延伸至编程领域。他以极大的学习热情,将逻辑思维与严谨的数理基础转化为一行行精准运行的代码。2022年,他在全国青少年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NOI)小学组荣获一等奖;2024年,在竞争激烈的NOI初中组赛事中以全省第15名的优异成绩再次摘得一等奖桂冠。竞赛磨砺了他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和坚韧意志。他不满足于纯软件层面,开始探索算法与硬件的融合,自学高等数学、大学物理等知识,对“脑机接口”等前沿交叉学科展现出浓厚兴趣,尝试在“算法硬件化”与“硬件算法化”的交叉领域寻找创新突破口。
学以致用,科技实践勇担重任
创新在于实践,张慕松积极将编程技能与跨学科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2023年成为其科技实践的丰收之年,独立开发的《“咏柳”诗词解析》程序因技术新颖、交互良好获得认可,成为潍坊市唯一获评“大国小工匠”称号的小学生。同年,他当选“山东省少年科学院第六届院士”,科技创新实力得到权威肯定,并成功入围“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山东省提名名单。
多元发展,素养融合成就未来
张慕松的成长轨迹是多领域协同发展的交响乐,竹笛、唢呐传递传统意蕴,涵养人文情怀;魔方竞速锤炼空间思维;散打训练淬炼坚韧品格;演讲与戏剧提升表达协作能力。他将科技理性、艺术审美、体育精神相融合,构建了立体丰满的素质结构,为成长为复合型创新人才奠定坚实基础。
张慕松是新时代全面发展、科技报国好少年的生动缩影。他以创新为驱动,以科技为探索利刃,在知识海洋中破浪前行;以建设科技强国为梦想灯塔,在青春征途上步履铿锵。“创新无止境,科技出真知”——这不仅是张慕松恪守的信条,更是他未来征程的航标。
仁爱笃行
担当有为的好少年
毕誉凡,潍坊市凤凰学校八年级学生。在齐鲁文化的滋养下,13岁的她如一棵茁壮成长的青竹,将公益情怀深植心中,用行动谱写了一曲新时代少年的成长乐章。
温暖是双向奔赴的星辰
毕誉凡的公益之路源于做义工的父亲。周末跟随父亲走进敬老院,当她将亲手包的饺子端给失独老人时,老人激动的泪水让她在日记中写下:“原来温暖别人的时候,自己也会被光照亮。”这句感悟开启了她长达六年的公益长跑。
在距离潍坊市区130公里、海拔800米的青州庙子镇杨集安村爱心诊所,毕誉凡是年龄最小的“白大褂”。她连续三个寒暑假,跟随医疗志愿队,辗转四小时车程和一小时徒步,坚持进山义诊。三年来,她熟练掌握了血压测量、药材分拣等技能,细心为留守老人建立健康档案,用零花钱为老人购买梳子,陪他们包水饺过小年。
九十多岁的张奶奶珍藏着毕誉凡用蜡笔画的白大褂小人,药盒下泛黄的画纸见证着这份深厚情谊。“公益不是一个人的马拉松,而是一群人的接力赛。”怀着这样的信念,她将压岁钱捐给山区贫困儿童,并在潍坊市中医药博物馆担任讲解员志愿者,传播中医药文化。
自立自强书写青春答卷
在学校,毕誉凡是同学们的领头羊、老师的好助手。她的书桌上摆放着自制的“自律金字塔”,从小学实施的“自主管理计划”让她连续多年获评“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2021年被评为“区新时代好少年”,2024年凭《破茧成蝶》荣获青少年冰心文学山东赛区二等奖。
学习上勇攀高峰,运动场上同样挥洒自如。2024年参加潍坊市冠凯篮球MPL联赛,她所在团队荣获U12组冠军,篮球场上的她仿佛踩着青春的鼓点,展现着蓬勃的生命力。
让世界看见家乡的模样
毕誉凡始终不忘做家乡文化的传播者。2023年7月,她作为队长赴新加坡参加国际青少年文化交流活动,在维林小学生动讲述潍坊风筝的历史底蕴与文化内涵,将扎、糊、绘、放的工序转化为生动的手势。2024年1月赴日本八街交流时,她详细讲解风筝文化的内涵,让当地小朋友由衷赞叹,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向世界而自豪。
从青州大山的义诊小屋到中医中药文化的志愿推广,从书声琅琅的教室到广阔的篮球场,毕誉凡用13年的成长诠释着新时代少年的精神风貌。
近年来,潍坊市持续开展“新时代好少年”宣传学习活动,全市共有2人入选全国“新时代好少年”,17人入选山东省“新时代好少年”。注重把“选榜样”与“学榜样”结合起来,组织开展“践行家风家训好少年”“强国复兴有我 争当新时代好少年”等系列实践活动,引导广大少年儿童自我发现、自我学习身边的好榜样,营造出见贤思齐、共同成长的浓厚氛围。
来源:文明潍坊
编辑:张永超 刘德增
一审:贾春毅
二审:孙瑞永
三审:管延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