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派讯 深秋时节,行走潍坊。从安丘凌河的“小散田”蜕变为阡陌纵横的“设施田”,到高密“共富工坊”里写就的增收密码;从诸城“社企共育”中破土的新芽,到峡山“共富联盟”连片打造的产业长廊,再到寿光农户手握经营权证获贷72万元的舒心笑颜……在潍坊这片充满生机的热土上,城与乡各美其美。
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公共服务渐趋均衡,城乡居民在共富路上相向而行。潍坊的共富实践在田野乡间生动上演。
在寿光的高标准温室大棚内,育苗机上的种苗“整装待发”。
发展新型集体经济:
做大“蛋糕”分好“蛋糕”
“以前各干各的,每家守着一亩三分地,买农资也贵,还得自己找销路。现在10个村拧成一股绳,专家请到家门口,订单送到田地头!”从单打独斗到划定片区,潍坊峡山区太保庄街道以望仙埠村为核心,创新联合周边10个村,成立了“乡村兴望·仙人一埠”共富联盟,打破村域行政壁垒,将分散的土地、人才、资金等要素高效整合。
针对传统农业“弱、散、小”的痛点,太保庄街道对联盟内2800余亩土地所需农资进行集中采购,仅小麦种植一项,亩均成本从742.5元降至650.3元。联盟还对接聘请知名农业专家驻点指导,今年联盟小麦亩产普遍达到1200斤,最高产地块突破1400斤,“科技就是生产力”在这里变得具象。土地流转,村民有每亩1000元的保底租金;村集体有了盈利,村民们还能再拿30%的二次分红,这套“保底收益+二次分红”的双重保障机制,让群众共享发展红利。
在安丘市凌河街道,“小散田变设施田”的模式正在激活共富新动能。通过土地流转机制创新,农户可以通过土地置换、出租、入股等多种方式,将零散地块交由合作社统一规划。凌河街道已在石家庄、西儒林等村规划发展土地170余亩,引入“一季红芽姜+两季葱苗”的高效种植模式。利用品牌包装效应,凌河街道的农产品实现了红芽姜首次出口,成功抢占高端市场,亩均年收益突破10万元。
高密市的新城社区则探索出另一种模式——联合12个村股份经济合作社,共同成立农业服务公司,构建“社区统筹+企业管理+合作社运营”机制。新城社区年内预计将实现托管土地1800亩,村集体增收超90万元,为村民提供就业岗位12个。
“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共享发展理念是共同富裕的应有之义。在潍坊,各县市因地制宜探索出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模式,兼顾“公平”与“效率”,既把“蛋糕”做大,又能分好,为共同富裕提供着坚实保障。
山东春冠食品有限公司的工作人员正在收回农户养殖的朗德鹅。
壮大特色产业:
拓宽共同富裕路
走进寿光崔岭西村新一代的智慧大棚,只见西红柿硕果盈枝。“别看这草莓西红柿个头小,价格可不低,我们这一茬卖到30元一斤,而且还要提前预订,一点也不愁销路。”村民崔振平笑着说。
崔岭西村党支部领办众旺果蔬专业合作社,165户种植户全部入社,实行农资供应、技术服务、生产标准等“六统一”管理,合作社以高出市场价格0.2至0.3元的价格收购社员的蔬菜。崔岭西村注册“崔西一品”单体品牌,建设现代农业园区,配套高标准分拣包装、冷链仓储和智慧管理服务中心,村内360个高标准大棚统一配备智能化硬件设施,全部使用豆粕有机肥及生物菌肥,运用熊蜂授粉、绿色防控。
现代化农业园区里长出的高品质西红柿“崔西一品”卖出了草莓的价格,是“西红柿界”的明星产品,成为北京、上海和粤港澳大湾区大型商超里的“抢手货”,甚至还走上了北京冬奥会的餐桌。
以西红柿叩开广阔市场的大门,崔岭西村的西红柿远销粤港澳、俄罗斯等地,年出口包括西红柿在内的蔬菜2万吨、交易额突破1亿元。
“一人富、一村富,都不叫富,大家富才算数”,这是崔岭西村村民朴素的价值观。富起来的崔岭西村,决定共享“致富密码”,与周边3个村结对帮带,建设占地780亩的蔬菜园区、推广“崔西一品”口感番茄、共用分拣包装交易中心,实现从“一村独秀”到“片区共富”。合作社带动周边十几个村4000万公斤蔬菜销售,村民人均年收入由1.8万元提升到4.2万元,户均存款达30多万元。
产业振兴是共同富裕的必要条件,潍坊着力做好“土特产”文章,持续加大发展特色产业的力度,在产品上追求“全链条”、在品质上追求“独一份”,着力打造特色产业集群。
以科技引领产业发展,让现代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十四五”以来,潍坊取得农作物新品种权399个,坐落于潍坊的北京大学现代农业研究院在全球首次构建西瓜属超级泛基因组图谱。蔬菜种子由70%依赖进口变为70%自主研发,实现了重要突破。
潍坊还培育智慧农场、智慧牧场247家,智能设施农业占比80%,获评首批全国现代设施农业创新引领区。
因地制宜的科学方法,因村制宜的特色产业,让潍坊加速走好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可持续发展道路,拓宽共同富裕之路,让人民群众的“钱袋子”鼓起来,幸福生活“旺”起来。
在寿光市的纪都现代农业共富园区,负责人正在介绍当地特色农产品。
制度创新:
构建共富长效机制
潍坊作为农业产业化的发源地,素有重农强农、改革创新基因。进入新时代,潍坊积极探索农村综合改革,探索农村集体成员赋权改革,构建新型农民权利义务关系。
面对新一轮农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变革的新形势新任务,潍坊创新开展农村集体成员赋权改革,做好确权、赋权、活权三篇文章,着力构建农民财产权益更加充分的制度机制,不断激发农村发展动力活力。按照“赋权到户、以权定酬、有偿退出、确保权益”的原则,赋予村集体成员对集体产权的占有、使用、收益、有偿退出等权能,进一步明晰村集体成员权利义务,推动实现农民权利与义务对等、与户籍脱钩。
以改革破除发展瓶颈。长期以来,抵押物匮乏、融资门槛偏高是农村经营主体发展的普遍痛点,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业规模化、现代化进程。为精准破解这一难题,山东省农业发展信贷担保有限责任公司与山东农村产权交易中心紧密协作,共同探索推出“政策性担保+农村产权抵押登记”惠农融资模式。首笔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在寿光落地,一名粮食种植大户顺利获批72万元贷款。在该模式下,山东农担提供高效便捷、低费率的政策性农业信贷担保服务,山东农交中心则为土地经营权等农村资产提供确权见证、抵押登记与鉴证服务。
与此同时,潍坊着力构建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让农民分享全产业链增值收益。
在安丘市凌河街道,街道充分发挥村集体在新农人与农户间的桥梁作用,着力构建“集体+农户+新农人”的利益联结机制。引导农户以土地、劳力入股,享受“土地租金+务工收入”等多重收益,带动农户年均可增收7000余元,破解了“增产不增收”难题。潍坊还通过保底分红、就业带动、股份合作等多种形式,让更多农户分享全产业链增值收益。
制度创新构建起推进共同富裕的长效机制。潍坊全市3.6万个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联结121万农户,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9212元。
在潍坊,共同富裕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体现在一张张增收的笑脸上,一个个兴旺的产业中。农业是潍坊的传统优势,也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领域。在建设农业强国的新时代新征程上,潍坊坚定扛起拓展创新“三个模式”的责任担当,着力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积极塑造与之相适应的新型农村生产关系,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继续为全国全省当好“试验田”。
来源:新派客户端
编辑:李新花 张永超 刘德增
一审:贾春毅
二审:孙瑞永
三审:管延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