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派讯 “大省挑大梁”,当山东正“努力成为北方地区经济重要增长极”,潍坊依托雄厚的产业基础、科创资源,以一域之进,实现山东两大都市圈的中部突破,在区域经济突围战中书写着人才破局新章。
在潍坊这片创新创造热土,传统产业与新兴赛道交相辉映:潍坊的工业规模全省第二,制造业在全国占据一席之地,孕育出了25家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178家省级制造业单项冠军,总数位列全省第一……每项细分冠军都在改写中国制造的精度与高度。而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机遇来临之际,这座制造业大市不仅在动力装备、新型化工等传统优势产业上持续巩固提升,更在数字经济、磁悬浮等新兴产业领域实现了迅速崛起。
支撑这场突围战的核心密码,正是人才。8月28日,潍坊市创新发展大会提出,将纵深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聚力建设高质量人才强市。
聚焦“人才第一资源”,潍坊紧扣人才“引育用留”全链条持续发力,让顶尖智力资源在经济主战场精准落地,以人才活力厚植发展动能,以智力优势铸就发展胜势,为城市向上突破夯实坚固的基座。
勇于首创敢突破
在更高站位上创新人才工作模式
区域高质量发展是一场艰苦的竞速赛、耐力赛、接力赛,是涉及创新动力、经济实力、内生动力、城市活力的综合较量。如何在竞速中拓出适合城市高质量发展跃升的新赛道?
人是关键变量,改革创新是不二选择。
“科技人才副总是一项非常好的机制,让高校院所教授们的科研成果从校园走进企业,形成了产业,在企业任职也让我们的研发更有方向。”山东大学教授马晓鹏说。在潍坊新力超导磁电科技有限公司担任科技人才副总2年多时间里,他帮助企业和山东大学合作建立了磁共振技术联合实验室,一起攻克高场强专科化超导磁共振成像系统中高端成像序列等共性关键技术,在国内专科化核磁共振成像领域是首创,助力企业实现1.5T和3.0T全身型磁共振超导磁体批量生产。
“智联百校·赋能千企”行动成为潍坊打造创新生态圈的突破口,市委主要负责同志亲自率队走进北大、清华等30多所高校对接,以一座城的诚意与礼遇广纳贤才。
坚持“企业出题、政府牵线、高校答题、转化落地”,“智联百校”链接起企业这一创新主体与高校院所这一创新策源地,通达133家知名高校院所。698名专家人才下沉潍坊县市区担任科技副职、企业科技人才副总,180名干部常驻高校院所担任科技人才专员,推动合作共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卓越工程师实习实践基地、西北工业大学汽车精密行驶件研究中心等133个校地校企合作平台,落地转化1053项科技成果。
工信部直属高校走进潍坊暨2024中国·潍坊高端人才技术成果交流会现场
坚持“走出去”“请进来”相结合,潍坊组织举办“山东大学潍坊日”、工信部直属高校走进潍坊暨2024中国·潍坊高端人才技术成果交流会、高端人才交流对接等系列活动,即将举办2025先进技术成果转化山东行(潍坊)暨重点高校校地合作对接交流会,加快引进高层次人才、深化校地交流合作、推动先进技术成果转化。
以专属节日的形式形成更为持久、更具影响的聚才效应。市委、市政府将9月27日确定为“潍坊人才日”,彰显了潍坊重才爱才诚意,也体现着吸引人才、培育人才的决心。
这种决心,首当其冲就是强力的政策支持。
潍坊聚焦产业发展需求,强化人才政策精准供给,坚持“最优加一点”,先后制定“人才新政30条”“青年人才集聚18条”等系列引才政策,叠加效应、撬动效应、磁吸效应持续增强。
以城之名,兴才爱才。潍坊顶格设立市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创新推行“三个一”行动,每位县委书记每年确定一个人才工作项目、打造一个工作品牌、建设一个高能级平台,强化“一把手”抓“第一资源”。健全组织、教育、科技、工信、人社等部门协同会商机制,压紧压实“管行业就要管人才”责任。
为在更高站位上创新人才工作模式,从量身定制的政策支持,到充足优质的创新空间,潍坊以全方位保障体系,构建培育人才、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强磁场”,在这片改革底蕴深厚、创新基因绵长的土地上,人才活力奔涌澎湃。
山东泽普医疗科技有限公司里,工程师们正在调试机器。(新派融媒体记者 巩建国 摄)
聚焦产业发展
在更高层次上壮大人才队伍
创新要素的生命力在于精准匹配,潍坊市招引人才不“唯帽子”“拼头衔”,立足点是匹配产业需求。
潍坊以产业需求为锚点,撬动人才、技术、资本高效协同,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和关键领域,依托重大科技项目实施主战场、重大创新平台建设第一线,“一人一策”引进顶尖人才;紧盯“9+3+N”重点产业链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延揽领军人才;分产业建立人才需求目录,探索“云招才”“大赛引才”“潍才回归”新模式。
在京津冀、在长三角、在大湾区,潍坊发出“城市合伙人”的邀请:
聚焦打造京鲁科技成果转化基地,锚定“9+3+N”重点产业链发展需求,聚焦高端装备、新一代信息技术等领域,发布“招贤令”;
摸排发布1059家企业1.6万名人才需求,组织重点企业赴京举办京津冀地区“双招双引”推介活动;
与40余名“两院”院士、专家洽谈合作,开展潍坊籍博士青年人才“家乡行”、清华北大学子潍坊行、名校直通车等活动100余场。
汇智聚力带来的是千帆竞发、万马奔腾,一场关于人才与产业的“双向奔赴”正在增色区域经济发展的新篇章。
潍柴智能制造生产车间
在潍柴集团,“博士开放日”七届如一日的坚持,如同亮起的灯塔,吸引了133名博士跨越山海而来,更与全球顶尖高校“订单式”培养工业4.0精英,让创新的薪火在世界级实验室里熊熊燃烧;
在青州市,“青雁智联”平台织就一张覆盖天下的乡情才智网,引回180余项高层次人才项目;
位于峡山区的北京大学现代农业研究院成为顶尖人才的“强磁场”,引进高层次研发人员852人,其中博士192人,更在全球率先构建西瓜属超级泛基因组图谱、小麦完整基因组图谱,让潍坊农业乘东风,逐鹿国际舞台。
以人才锻造产业实力,引领城市能级向上跃升。“引进一个人才,集聚一个团队,培育一个企业,带动一个产业”的产才融合生动实践,正在潍坊大地生机勃发。
北京大学现代农业研究院
厚植成长沃土
在更高标准上涵养人才发展生态
在不进则退的新一轮城市竞速赛中,潍坊将人才作为发展的关键变量,在更高标准上涵养人才发展生态,从“人口红利”的发展路径向“人才红利”跃迁。
潍坊建成潍坊人才公园,评选首届潍坊杰出青年人才和卓越技能大师,奖励人才潍坊伯乐,畅通高层次人才服务绿色通道,发放“潍坊惠才卡”2796张,筹建人才公寓1.1万余套,全力解决人才住房安居、子女教育等关键事项,营造了尊才爱才的浓厚氛围。
天维膜公司的股权激励,让科学家转身为“合伙人”,共享创新红利;富康集团的智能工厂,则以“无人化车间”和“智慧仓库”的现代化图景,为人才施展抱负提供世界级的舞台。这充分说明,传统土壤中生发出众多创新实践,离不开企业的努力、高校院所的合作,也离不开城市氛围的营造。
潍坊力创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车聪聪原先在中国中车集团工作,三年前,他应大学室友王立峰邀约来到潍坊。这些毕业于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年轻人有个共同梦想:聚焦实业痛点发挥所学,用技术创新改变行业现状。立足潍坊雄厚的产业基础,他们成功研制了真空磁悬浮飞轮储能系统,并应用于国内最大的飞轮储能独立调频电站——乳山调频电站。系统将电网调频响应速度从秒级提升至毫秒级,能量转换效率由45%跃升至85%以上。
这从一个侧面揭示了人才竞争的本质:城市真正的吸引力,不仅在于给予多少,还在于成就多少。
面对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潍坊搭建高能级平台载体,为一流人才提供一流平台,在更高标准上涵养人才发展生态。
潍坊省级以上创新平台发展到952家,其中,全国唯一的国家燃料电池技术创新中心推动科技部“氢进万家”示范工程在山东率先落地,内燃机与动力系统全国重点实验室四度刷新世界纪录,与中国科学院半导体所、省产研院共建潍坊先进光电芯片研究院,水动力平台成为全省唯一国家实验室——崂山实验室的核心组成部分。
氢进万家科技示范工程成果展
与此同时,山东大学潍坊研究院和元宇宙产业研究院、工信部直属高校先进技术成果潍坊转化基地落地建设,加速创新资源汇聚,全力支撑人才挑大梁、当主角。
鱼无定止,渊深则归;鸟无定栖,林茂则赴。潍坊积极开展人才生产、生活、生态环境建设,构建全方位、全周期的人才服务生态体系,打造“人才无忧之地、人才活力之城”。目前,全市拥有国家级重点人才185人、泰山系列人才441人、市级重点人才647人,人才资源总量达249万,人才综合竞争力走在全省前列。
济济多士,人才蔚起。在潍坊,优势产业蓄势待发、未来产业布局谋篇定向、高能级平台涵养高质量发展的底气和信心,每一滴人才“活水”都能在潍坊创新创造的浪潮中奔腾不息,大有可为、大有作为。
来源:新派客户端
编辑:张永超 刘德增 李婕宁
一审:贾春毅
二审:孙瑞永
三审:管延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