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派讯 “大家看,这黑土是有机肥地块,松软透气;白土容易板结,种出来的姜很难长好!”在潍坊安丘市官庄镇挑河村的田间地头上,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主任马相超手持两捧土壤,向围坐的20多位种植户直观讲解有机肥优势。
不远处,技术员蹲在田埂边,抓起一把有机肥示范:“捏成团、松开能自然散开,没异味,这样用在姜田才不烧根。”这场接地气的“田间课堂”,正是安丘市推广有机肥的生动缩影。
眼下正值夏播作物田间管理关键期,安丘市聚焦土壤质量改善与农产品品质提升,将有机肥推广作为农业绿色发展的“突破口”,通过政策、技术、示范多维发力,构建科学高效的推广体系,为生态农业注入强劲动能。
“作物和人一样,只有‘吃得好’才能长得壮实、品质也会更优。”景芝镇孟赫农场负责人孟庆军说。“有机肥是‘营养餐’,慢慢养地、养作物,不仅当下收成好,以后地里的肥力也越来越足——这才是种地的长久之道!”他曾做过对比试验:使用有机肥种植的大姜,亩均产量提升15%,外观更鲜亮,辣味更浓郁,耐储存性也显著增强,亩均增收可达5000元以上。下一步,他的近500亩农场,计划全部采用有机肥种植。
“上面这层发白的就是菌丝,菌丝越多说明肥越好,菌丝能分解木质素和纤维素,将难利用的有机物转化为植物可直接吸收的营养物质。”安丘市环卫园林科技集团副总经理马玉友说。自有机肥推广工作启动以来,马玉友几乎每天都要奔波于堆肥点,对堆肥质量进行严格把控。“我们做有机肥,即要保证品质,也要稳住价格。作为国企,我们有责任把高质量的有机肥以成本价供应给种植户,确保老百姓用得起、用得好,真正从源头‘养好’土地,种出好品质,为全域生态农业发展筑牢根基。”
技术下沉强支撑,科学施肥有底气。“刘教授的讲座太实用了,有机肥特性、土壤适配、作物配比如数家珍,还解答了我的种植困惑!”参加专题讲座的种植户赞不绝口。技术是有机肥发挥实效的关键,通过构建“专家讲座+技术指导”服务体系,官庄镇特邀青岛农业大学刘树堂教授为220名种植户现场授课,及时解决难题。
在石堆镇有机肥生产服务点,单次可处理畜禽粪污、秸秆1万吨,产出的有机肥能满足5000亩种植基地的用肥需求。按照规划,今年年底前,安丘将建成30处生产服务点,形成“秸秆辅料—暂存堆肥—集中生产—全域施用”的有机肥生产推广闭环,构建起“点上突破、线上贯通、面上成势”的全域推广格局。
生态循环,变废为宝。曾经困扰农业发展的畜禽粪污与秸秆两大难题,如今通过堆肥技术得到妥善解决——不仅消除了污染隐患,还降低了种植成本,提升了资源利用效率。据统计,通过堆肥技术与循环农业模式,安丘市全域92%的畜禽粪污、95%以上的秸秆实现资源化利用;农业种植中有机肥使用量持续增加,化肥、农药用量显著下降,土壤有机质含量稳步提升,真正实现了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
示范引领扩版图,全域推广结硕果。“看到长生源生态农场用有机肥种出的大姜效益这么好,我们也跟着学!”挑河村村民说。官庄镇党委副书记黄敬宝介绍:“我们坚持‘以点带面、典型引路’的思路,以长生源生态农场为核心,打造总面积2000亩的有机肥示范园区,从土壤检测、有机肥选型到田间管理,全程实行标准化操作。”
如今,园区产出的大姜通过GAP(良好农业规范)认证进入有机认证转化期,市场溢价50%,亩均增收超5000元。目前,已带动官庄镇30余家农场用有机肥,覆盖土地面积达10000亩,种植品类从大姜扩展到大桃、蔬菜等经济作物,形成“看有样板、学有路径、干有收益”的全域推广格局,推动农业向绿色、生态、高效稳步迈进。
据了解,目前潍坊安丘市依托环卫园林科技集团,已为景芝孟赫农场、官庄万芳果蔬合作社等10余家主体开展有机肥堆肥发酵服务,处理利用畜禽粪污、作物秸秆等废弃物1万余吨,预计生产有机肥5000余吨。
来源:新派客户端
编辑:张永超 李新花 刘晓哲
一审:贾春毅
二审:孙瑞永
三审:管延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