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派讯 走进潍坊高密市凤凰公园,沿着郁郁葱葱的小路前行,一座飞檐翘角的建筑渐渐映入眼帘——朱红的立柱撑着阁顶,金黄色的琉璃瓦在阳光下泛着温润光泽,这便是高密人熟知的凤凰阁。作为“凤城”高密的文化标志性建筑之一,这座建于20世纪90年代初的阁楼,承载着市民的日常休闲时光,藏着这座古城的历史密码。
凤凰阁现状:古意与生机交织的“文化客厅”
凤凰阁建于20世纪90年代初期,地处古城岭和金岸岭连接处,阁东为汉代夷安城旧址(今古城中学)。凤凰阁巧妙融合了传统与现代的设计语言,一楼为平层建筑,二层上有阁式建筑,余为广场,供游客登高、休闲之用。
凤凰阁一楼分为东西南北四个厅,目前主要应用于美术馆和日常书画展览等活动,其中东厅为姜一涵美术馆,南厅为邵力华美术馆,工作人员介绍,这里常年不定期举办各类书画展览,已成为高密市重要的文化宣传阵地。
登上二层,视野豁然开朗。木质回廊环绕着宽敞广场,几位游客正凭栏远眺,公园风景尽收眼底。二层正中的阁式建筑现为“高密历史名人馆”,内有高密28位历代名人的典故,通过图文并茂的展板或雕塑等形式生动呈现。
凤凰阁最引人注目的是细节中的文化符号。阁顶琉璃瓦在阳光下流光溢彩,呼应着高密“凤城”的吉祥寓意;栏杆纹饰则巧妙地融入“高密三绝”(剪纸、泥塑、扑灰年画)民俗元素。这些设计让整座建筑成为地方文化的立体展廊,无声地诉说着这片土地的文脉传承。
2021年7月14日,凤凰阁被高密市人民政府公布为“高密市第二批历史建筑”,列入重点保护名录。这份认定让这座兼具文化价值与民生功能的建筑,多了一层厚重的保护底色,意味着这座承载着城市记忆的建筑得到更好的保护与传承。
高密与凤凰:流传千年的“凤城”传说
一座建筑的价值不仅在于它的形制与功能,更在于它所能唤起的情感与记忆。凤凰阁如此,高密城亦如此。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凤凰不再只是传说中的神鸟,更是融入城市血脉的文化基因,是连接过去与现在、物质与精神的文化符号。
凤凰阁之所以名为凤凰阁,自然与高密作为“凤城”的文化象征密切相关。而高密之所以被称之为“凤城”,则与其地形密切相关。城南的平安岭高昂如凤首,城东的长陵和城西的金岸岭犹如凤之双翼,县治夷安城堪称凤驱,南关两口八卦井为凤凰双目,而小康、小辛二河穿城北流,尾闾摆动呈扇形放射状,恰似凤尾。从空中俯瞰,高密城地形宛若一只展翅凤凰。由于这种奇特的地貌特征,当代学者把高密称之为“凤城”。
然而,高密与凤凰的渊源远不止于此。深入探究,这种联系已经深入这座古城的文化血脉。除了地形地貌,高密与凤凰的关联有一说还源于东夷族的图腾崇拜。高密古代是东夷族的活动区域,东夷族把凤凰当作祖先图腾,认为凤凰是吉祥、美好、神圣的象征。东夷族的图腾崇拜在高密留下深深的印记,高密前冢子头遗址即出土过战国时期类似于凤鸟的陶器,高密的一些老地名,像“栖凤楼”“凤凰台”“凤台埠”等,都和凤凰有关;还有一些民俗活动,比如过年时贴的窗花、挂的灯笼,很多是凤凰造型,这都是图腾崇拜的传承。
“凤城”高密:千年古城的历史变迁
沿着历史的脉络回溯,高密这座古城的千年变迁徐徐展开。“高密”地名文献中最早见于《史记·乐毅列传》:“赵且为秦所灭,亡之齐高密。”
高密在春秋时期县境为莱国夷维邑,后归齐地。秦置高密县,西汉时曾为胶西国、高密国都城,几经废立。东汉复设高密国,西晋分城阳郡之十一县为高密国,都黔陬,高密城降为县治。刘宋时县属青州高密郡,北魏改属胶州高密郡。隋初改胶州为密州,县属密州,后改密州为高密郡,县属高密郡。不久高密县治由高密古城迁至胶河畔,后毁于战乱。唐武德年间,迁至故夷安城旧址,此后城址基本固定。元明清各代均属山东辖下州府,城池历经修筑。
纵观高密历史,这座城市的发展轨迹与凤凰的象征意义有着惊人的契合。凤凰代表着重生与复兴,而高密城也屡经废立、迁徙,却总能焕发新的生机。这种与凤凰精神的契合,或许正是高密人与这座建筑产生深深情感纽带的原因。从这种意义上来说,凤凰阁不仅是一座建筑,更是一种象征,象征着这座城市及其人民在历史长河中展现出的韧性、智慧与生命力。
凤凰阁静静矗立在山岭之上,守护着这座凤凰之城,也守护着千年不绝的文化传承。
来源:新派客户端
新派融媒体记者:王鲁萍/文图
编辑:张永超 李新花 刘晓哲
一审:贾春毅
二审:孙瑞永
三审:管延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