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派讯 以前的洼里村,无资源优势、无区位优势、无特色产业,是远近闻名的“三无村”。环绕村庄的坑洼土路、破旧的村委办公室桌椅、集体账上的债务,无不诉说着村里的经济状况。村干部更迭如走马灯,人心不齐如散沙,村庄的炊烟里弥漫着看不到希望的沉寂……
如今,走进潍坊坊子区坊安街道洼里村,已是另一番天地:“全国乡村特色产业亿元村”“中国美丽休闲乡村”等23项“国字号”荣誉熠熠生辉,获省级嘉奖逾百项。从“三无村”到“亿元村”,这翻天覆地的蜕变,都离不开村里的掌舵人——坊子区坊安街道洼里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刘向东。
刘向东
2011年,刘向东当选村支书时,村委会办公室里只有两张桌子、一把椅子和一个破喇叭,村集体负债累累,基础设施匮乏。面对“班子带富能力弱、党员队伍管理松、村庄发展基础薄”的困境,刘向东暗下决心:“一定要让洼里村变个样!”
“要变样,先把党员攥成拳头!”刘向东烧的“第一把火”是抓党建。每天雷打不动的“两委”早会,把纠纷调解、民生服务等工作全部分解到人;“三会一课”让党员轮流当“主讲”,谁有好点子都能摆上台面;8个网格划分下去,10名党员网格长成了村民“家门口的服务员”。渐渐地,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发挥出来,村“两委”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也增强了。
人心齐了,就能往富路上奔。刘向东带着村“两委”班子经过多次外出学习,最终确定发展蔬菜大棚。但一提到要投资建棚,村民们直摆手:“万一赔了咋办?”刘向东和村“两委”成员毅然决定自己垫付地租和建棚工程款,并承诺“赔了是村干部的,赚了是大家伙儿的”。
18个大棚当年就见到了收益,村民们看到了希望,纷纷加入合作社。这时,刘向东又琢磨开了:普通蔬菜利润薄,还得搞有机种植!他又带领村民转型发展有机农业,注册“玉泉洼”商标,定下“四不一绝”的规矩——不施化肥、不用激素、不搞转基因、不打除草剂,绝对保证安全。如今,洼里村有46种产品获得了有机认证,年产有机产品1.77万吨。
刘向东查看大棚蔬菜长势。
从卖菜到“卖场景”,刘向东的思路越来越活,带领村民办起面粉厂、生物科技公司等,不再做一般的加工产品,而是转向提取蚯蚓蛋白、制作代餐粉、生产酵素等30多种精深加工产品。村里又建起中小学生实践基地、采摘园、民宿,城里的游客周末排着队来体验农耕的乐趣,仅2023年就有8.7万名游客走进村庄。
在刘向东带领下,洼里村成立合作社联合社,形成“党支部+合作社”“农户+园区”的双“+”模式。村民通过土地入股、资金入股和打工等方式参与,能获得工资、绩效分成等五部分收益。目前,合作社已带动363人就业,每年人均增收3.7万元,同时带动174户困难户增收。
“一花独放不是春。”刘向东又牵头成立融合发展党委,带着周边22个村搞起了“飞地经济”。上海的有机种植基地、吉林的数字化农场、杭州的研学营地……23个合作项目让“洼里模式”走向全国。
刘向东这名基层党组织“领头雁”正带领着洼里村,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阔步前行。
来源:新派客户端
编辑:刘德增 王誉林
一审:贾春毅
二审:孙瑞永
三审:管延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