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派讯 “对现今的生活我很满意,整天张口就唱啊。鱼儿离不开水呀,瓜儿离不开秧,革命群众离不开共产党……”初见潍坊安丘市凌河街道大芷芳村董桂英老人,顿时就被她乐观开朗的性格感染,说话间,96岁的她又拍着手唱了起来。
儿媳王素红(左)给董桂英老人(右)喂水果。
交谈中了解到,眼前这位饱经风霜的老人,曾在原安丘县慈山公社(现安丘市凌河街道)大芷芳村一带从事助产接生工作。从20世纪50年代末到90年代的三十多年时间里,称呼从年轻时的“接生员”到上岁数后的“接生婆”,风里雨里,董桂英背着产包跋涉四邻八村为产妇接生,用一双巧手托起生命的曙光。
热情好客的董桂英老人给客人倒水。
参加政府培训,“接生婆”从此上岗
20世纪50年代末,当时的慈山公社为改善农村生育条件,组织妇女参加接生培训,年轻的董桂英因细致果敢被选中。结业后,她开始从事接生助产工作。不管白天黑夜还是刮风下雨,她总是有求必应。有时候正在家里摊着煎饼,一听有孕妇要临产,她放下手里的活就往人家里赶。寒冬深夜顶风冒雪、雨季蹚过齐膝泥水是常事。最早的时候,董桂英外出接生多数靠步行,后来才有了自行车。大约1973年冬天,南边水泊村一个妇女临产,为了赶时间,她蹚着刺骨的河水去接生。最忙的时候,一白一晚连跑四户人家接生四个小孩。当时大芷芳村95%以上的新生儿都是董桂英接生的。
在接生的过程中,有时会遇到产妇大出血、婴儿脐带绕颈等险情,董桂英总沉着应对、果断处理,最终转危为安。在她几十年的接生生涯中,没发生一起事故。有些新生儿出生后出现拉肚子、异常哭闹等症状,董桂英就摸索钻研新生儿疾病的救治方法。
董桂英与重孙女在一起。
安享晚年,如今四世同堂很幸福
董桂英丈夫身体不好,家中5个孩子,但即便家里再难,董桂英也没有耽误一次接生的工作,经常一忙就是半个晚上,回到家已是后半夜。
如今,董桂英儿女孝顺,子孙绕膝,四世同堂家庭和睦。孙子辈、重孙辈的孩子们都非常孝顺老人。
“家有一老如同一宝。在家里孝顺老人比出去烧香拜佛强。”65岁的二儿媳王素红说,老人家每天早睡早起,生活作息规律。她说,感觉现在的生活很幸福。
新派融媒体记者:王玉芳/文图
编辑:刘晓哲 张兴红 李丽雪
一审:姜健 李敬友
二审:孙瑞永
三审:王桂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