潍坊广电新媒体讯 “三更灯火不曾收,玉脍金齑满市楼。云外清歌花外笛,潍州原是小苏州。”这是260多年前,郑板桥笔下描述的潍坊。这位潍坊历史上最有个性的地方官,曾经“春风七载在潍县”,他救济百姓、修筑城池,也给潍坊留下了“重修城隍庙碑记”的三绝碑,留下了“难得糊涂”和40首竹枝词。今天让我们走进潍坊潍城区的郑板桥纪念馆,解读郑板桥留给潍坊的宝贵精神财富。
潍坊十笏园文化街区 讲解员赵艺:郑板桥刚到潍县不久,潍县就发生了百年不遇的天灾闹饥荒。百姓是吃不饱穿不暖,于是板桥下令广设粥场,当时熬粥也是有一个标准的,把一根筷子插进这个粥里,只要这根筷子不倒,就证明这个粥是符合标准了,来检验这个粥的稠密程度,若是筷子倒了的话,这个粥是需要重新熬制的,咱们潍县的救济粥也是比较少的,只能供给咱们潍县本地的人喝,一位从外地逃难逃到潍县的老妇人,因为没有粥喝就跪在了郑板桥的面前,郑板桥也是宅心仁厚,就写了“准给粥”三个字,递给了这位老妇人,这位老妇人接下了县太爷的牌子,领了粥也就活了下来。
板桥开仓放粮,接济灾民,同时又是东风化俗,倡文重教,他发动乡绅积极捐款,自己带头捐款了1,200两银子,相当于他7年俸禄的五分之一,正是因为他的聪明才智,使一些乡绅富户捐出了大量的款项,促进了整个城市的发展。
郑板桥的诗句广为人知,“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说的是在一个凄风冷雨的夜晚,郑板桥在县衙书斋坐着休息,听到外面风吹竹发出萧萧金石之声,就联想到了百姓叫苦不迭的惨状,他就感叹道,自己作为一个小小的州县官,百姓的一举一动,时时刻刻牵动着自己的那颗心,这也是他所有著作中最广为人知的一首了。
板桥辞官万人送行,郑板桥来到潍县的时候,仅仅带着一头毛驴,一摊行李和这一个书童,他在潍县任职七年之久,离开潍县的时候仍然是这一头毛驴,一担行李和这一个书童,证明他十分的清正廉洁才使得这么多的百姓自发的来为他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