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三农
述评|活化农耕文化 润泽乡村振兴
2024-08-29 16:29:05潍坊融媒 编辑:刘小丽

  “一天劳作一天饭,只看丰年在稻畴”,民为国基,农为民基。千百年来,摆脱“靠天吃饭”定论,让仓廪充实,牢牢端稳“百姓饭碗”,是我们不断求解的民生课题,也是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底气所在和自信之源。

  在山东潍坊,千年之前,农圣贾思勰从这里走出,周游大江南北,探寻农业发展之道,写成农业巨作《齐民要术》。千年之后,潍坊继承农耕文化衣钵,融合现代元素,不断探索乡村振兴新路径,让文明和谐、物心俱丰、美丽宜居的新时代农业文化更加熠熠生辉。

让农耕文化愈发鲜活

  悠悠潍水,浩浩汤汤,不断浇灌出潍坊肥沃的原野,也不断滋养孕育了独特的潍坊农耕文化。让文化来润泽农业,是理解潍坊乡村振兴的入口。

  实施文明实践融合引领、文化惠民进村入户和文化产业手造赋能“三大工程”,汇聚文明新风、凝聚民心民意、提升乡村活力,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凝心铸魂”。

  文字太抽象,不妨亲身去亲历:最受欢迎的打卡地“四季黄河大集”、最爱潍坊烟火气的“年货大集”、油菜花风铃节、寒亭西瓜节、安丘甜瓜节、甘泉采茶节一系列农时活动,菜博会、花灯游园会等特色演艺。置身其中,才能感受潍坊乡村振兴独特的“文化基因”。

让农耕文化更加开放

  多少岁月,农业一直带有顺应农时、安于天命的“内敛”、“自足”的色彩。时至今日,潍坊将传统农耕文化赋予新的含义,把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相交映,在保护中传承,在自给中扩大开放,同时兼具“留量”与“流量”。

  先说“留量”。瞄准乡村文化振兴,各地聚力“两节、四集、四赛”系列活动,让“村村有好戏”成为繁荣乡村文化、汇聚乡村人气的支点。“中国泥塑之乡”高密聂家庄、被央视点赞的前阙庄、“木版年画”杨家埠……不忙时节,真该带着家人来看看。

  再说“流量”。潍坊获批首个以开放为主题的国家农业开放发展综合试验区,探索形成一批制度型开放成果,为全国农业对外开放和农业发展探索出了一条新路子。去年,潍坊农产品出口额达147.9亿元,连续5年突破百亿元,这足以映证潍坊农业“流量”的成色。

让农耕文化更具新意

  说到农业的新意,这里不得不讲一下潍坊寿光“从一粒种子到一盘好菜”的故事。

  30多年前,寿光凭着冬暖式蔬菜大棚这个新技术,创造了“寿光模式”。时至今日,寿光的农业科技“含金量”越来越高。漫步在寿光蔬菜标准化生产示范园,远程控制温度、湿度、光照等要素;在加工车间,果蔬脆、冻干食品等走出生产线;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一项项新技术都赋予了农业新意。如若不信,可以来参加蔬菜博览会,数不清的农作物新品种、不胜枚举的前沿技术都会让你大吃一惊。

  寿光只是潍坊农业创新的一个缩影,看央视花费50分钟《乡村振兴中国行》,带你打卡潍坊,领略潍坊乡村的巨变。读一读《分量——乡村振兴的潍坊印记》,看懂潍坊“五化一融”(农业生产现代化、农民生活现代化、乡村生态现代化、乡村文化现代化、乡村治理现代化与城乡融合发展)农业农村现代化成效。这些,都会让你感受到潍坊的乡村文化在新时代释放的蓬勃朝气。

新派新闻
新闻热线:2998776
版权所有 © 潍坊市融媒体中心
鲁ICP备0902118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