潍坊日报社潍坊融媒讯 在广袤无垠的田野上,蕴藏着无限的机遇与潜能,为怀揣梦想与激情的青年人提供了施展才华的广阔天地。近年来,潍坊科技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紧跟国家发展步伐,勇于担当社会责任,致力于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与实践能力的青年学子。今年,学院更是高瞻远瞩,特别成立“小百合”青年全面服务乡村振兴调研团队,启动“万名学子进万村”专项调研活动,引导青年学子走出校园,深入基层一线,充分发挥所学专业优势,为乡村振兴贡献青春智慧与力量。
“此次调研活动范围极其广泛,不仅覆盖了省内的16个地市,还延伸到了其他10个省份及1个直辖市的共50个地区,足迹从沿海延伸至内陆。学生们在广泛开展深入调研乡村发展现状的过程中,积极挖掘并探索乡村振兴的有效路径,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乡村振兴事业添砖加瓦,奋力书写青年学子勇于担当、砥砺前行的崭新篇章。”潍坊科技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杜鹏表示。
思想引领 提振精气神儿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才,希望在青年。为确保“万名学子进万村”专项调研活动有序开展,充分发挥青年人才在乡村振兴中的关键作用,潍坊科技学院汇聚200名优秀师生,举行“万名学子进万村”青年全面服务乡村振兴大调研启动仪式,吹响学院青年全面服务乡村振兴的“冲锋号”。
在调研过程中,“小百合”青年团队如同一股清风,吹遍广袤的乡村大地。他们不仅深入田间地头,开展乡村振兴政策宣讲、法律服务、法治教育等活动20余次,用专业知识为村民答疑解惑,同时将党的创新理论转化为接地气的“乡村话”,让党的声音在乡村深处回响。
此外,“小百合”青年团队还结合15个优秀乡村改建项目的实际案例,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在临沂市蒙阴县,他们充分挖掘红色旅游资源,规划乡村旅游蓝图,为村民“铺设”了一条通往富裕的金色大道;在济宁市大李庄村,面对电商产业的蓬勃发展,潍科学子们积极总结经验,拟推广电商模式,助力乡村经济转型升级;而在淄博市张店区东平村,他们更是提出了新中式民宿的构想,展现了青年人在产业创新方面的无限可能……
组织引领 搭建服务队伍
要开展调研,首先要配齐调研队伍,“人才是第一资源”理念愈发彰显其重要性。
为此,在团队组建过程中,马克思主义学院党支部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精心选拔,严格把关,以党员、预备党员、入党积极分子为主力,以学生干部为补充,选配了一支由417位能力强、素质优的志愿者组成的调研服务队伍。
在调研过程中,“小百合”青年团队始终坚持“一核五融五提升”工作方法。他们以党建为引领,将实践调研与理论阐释深度融合,不断提升乡村振兴政策宣讲的实效。他们深入田间地头,与农民朋友面对面交流,心贴心沟通,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解读政策,用真诚热情的服务解决难题。他们的到来,如同一股暖流,温暖了乡村的每一个角落,也点亮了农民心中的希望之灯,真正做到“为农村解政策之忧,为百姓解心头之难”,为农村社会治理提供了新思路、新方案。
制度引领 解决振兴难点
“制度是管理的基石,是行动的指南”。为了确保“小百合”青年团队能够有序开展乡村调研活动,一套科学、完善的制度体系应运而生。
学院设立“五大振兴”专项小组,精准对接乡村振兴的“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五大核心领域,每个小组都配备了专业的调研人员和固定的联络员。这些联络员就如同桥梁和纽带,连接着各个调研小组与地方实际,确保信息畅通无阻和问题及时解决。同时,学院完善协调机制,通过分类汇总、精准施策,有效解决乡村振兴中出现的各类问题。学院还建立问卷筛选机制,设计357项精细问卷,覆盖广泛年龄群体,通过人筛与技筛的双重保障,回收13878份有效问卷,为乡村振兴战略提供精准的数据支撑和策略建议。
烟台栖霞苹果园中智能化应用的璀璨光芒照亮了果农的笑脸,“文化+旅游”模式创新实践让青州古城焕发新的生机……这些成果的背后,都凝聚着学院学子的智慧和汗水。他们采用“线上+线下”融合模式,深入田间地头、农户家中,实地走访1475户,进行产业帮扶、人才培养引进、基础设施建设与公共服务提升、生态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政策宣传与落实等多个方面服务,受益群众5000多人。他们不遗余力地贡献着自己的力量,用实际行动诠释了“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深刻内涵。
潍坊科技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党支部书记李铮表示,未来,学院将会继续以党建活动为契机,秉持初心使命,坚持产学研深度融合,推动“三农”调研活动常态化,让更多的学生党员和学生组织干部走出校园,深入乡村,以更加坚定的信念和更加饱满的热情,投身到乡村振兴的伟大实践中,在广袤的大地上书写青春的奋斗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