剪纸是中国民间流行的一种有着悠久历史的镂空艺术,民间有言“细可如初蚕吐丝,粗可如大笔挥抹”,就是赞美的剪纸艺术。一把剪刀、一张张红色剪纸,诸城剪纸文化传承人刘桂英,就是一名民间剪纸艺术的传承者。
刘桂英,女,山东诸城人。1993年被全国妇联评为“中国社会主义女企业家”,同年被中国企业家协会吸收为会员,现任诸城市剪纸艺术协会主席、山东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剪纸艺术委员会主任,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国家级会员,中国工艺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华文化促进会剪纸艺术委员会会员,潍坊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潍坊市民间艺术大师。
刘桂英自幼酷爱剪纸艺术,近几年,她创作的《光辉历程》《喜迎十八大》《红色母亲》等剪纸作品,先后在中国第六届文化艺术展示交易会、潍坊市书画剪纸民间艺术展等赛事中获得了较好的成绩,受到山东省文联和省民间文艺家协会领导及有关专家的极大关注和广泛赞誉。
退休后重拾剪纸梦,
传播本土文化
1955年,刘桂英出生在诸城原马庄乡西南玲村。8岁时,看到奶奶在家里剪窗花,她就拿起剪刀来跟着学。十几岁时,将自己剪的一些简单图案拿到市集上卖,赚钱补贴家用。长大后,繁忙的工作让她无暇拿起剪刀,但剪纸这个梦想一直深埋在她的心底。
2009年,刘桂英退休,终于有时间重拾儿时的梦想。此时她却发现,小时候学的那些剪纸只是些皮毛。为了系统地学习专业剪纸知识,刘桂英到老年大学剪纸班学习,到蔚县、济南、高密等剪纸艺术之乡去考察交流学习。
从剪纸的手法、刻纸的刀法、作品的设计等各个方面逐一学习,不断实践,剪不好就继续剪,直到剪出自己满意的作品为止。一把剪刀、一把刻刀、一盏台灯,一摞摞宣纸,见证了她一千多个“苦剪”的日日夜夜。刘桂英的剪纸技艺不断进步,日臻成熟,一幅幅栩栩如生、生动逼真的作品跃然纸上,逐渐从剪纸爱好者成为了诸城剪纸非遗传承人。
经过勤学苦练,刘桂英的剪纸题材不断丰富,作品越发细腻活泼,从中国传统的梅兰竹菊、福禄寿喜等图案到历史名画《清明上河图》,草木鸟兽活灵活现,人物形象栩栩如生。近年来,刘桂英已经不满足于花鸟风景剪纸,将目光转向诸城本土特色文化。“我们诸城人杰地灵,有深厚的文化历史和众多名人志士。将作品与诸城文化相结合,创作出我们本地的剪纸作品。”于是,刘桂英剪出了尧、舜、诸城名人、十大恐龙等诸多剪纸作品。
以刀为笔的剪纸人生,将人生与艺术融合
“剪纸有无数刀,而“人”字只有两笔,这两笔内涵丰富,哲理深奥,一笔写不好,那便是人生败笔。”这就是刘挂英的人生哲理,也是把剪纸融入人生的感悟。一个剪纸艺术家将人生与艺术完美融合。
刘桂英的每一幅剪纸作品都是经历无数刀打磨出来的,她喜欢这样一刀一刀地裁剪、铁刻,每一刀下去,都能感悟对人生的理解:一刀刻出生,一刀刻终;一刀刻成长,一刀刻衰老;一刀刻前进,一刀刻后退;一刀刻快乐,一刀刻烦恼;一刀刻权利,一刀刻责任,一刀刻自己,一刀刻爱人。
希望更多人了解传承发扬剪纸艺术
刘桂英始终保持着高昂的工作热情,如今她的多个剪纸作品获得了省市各种大奖。“我习惯晚上创作,因为晚上安静,心里也平静,剪纸是个需要耐心的活儿,心浮气躁创作不出好的作品。”刘桂英说,剪纸丰富了她的生活,让她觉得有成就感。
近几年,刘桂英带着自己的剪纸作品走进了诸城市多所小学,为学校的孩子们上了一堂堂生动的剪纸课,让孩子感受到了非遗文化的魅力,受到了孩子们的欢迎。“我认为自己有责任,也有义务,为剪纸艺术在人民群众,特别是青少年一代中的传承贡献力量。”刘桂英表示,她希望更多的年轻人可以了解和爱上剪纸,希望培养出更多优秀的剪纸艺人,让剪纸这一传统民间艺术在诸城大地上发扬光大。
推荐阅读
- 警企联动 潍坊移动深入推进“断卡”行动 2022-02-23
- 起步就冲刺 开局当决战——潍坊市交通运输局召开专题会议传达落 2022-02-23
- 潍坊滨海区22个重点项目集中开工 总投资322亿元 2022-02-23
- 罪魁祸首竟是它 2022-02-23
- 妈,我希望你生二宝时,能遇到好医生 2022-02-23
- 头孢就酒,说走就走? 2022-02-23
- 潍坊市人民医院关于调整移动端挂号系统的说明 2022-02-23
潍坊新闻
网络视听
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