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278年五月初五,秦将白起攻陷楚都郢都,诗人屈原怒投汨罗。彼时,滔滔孟夏,草木莽莽,风云为之色变,草木为之含悲,当地百姓驰龙舟于江面追赶拯救,投粽子喂鱼护其遗体,后来逐渐形成一种仪式,以后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人们吃粽子、划龙舟以纪念这位伟大的爱国诗人。
为了缅怀屈原先生,2006年5月,国务院将其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自2008年起,被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2009年9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批准将其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端午节成为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遗的节日。
广袤中华地大物博,三里不同音、五里不同俗的说法古来有之,吃粽子、划龙舟并非端午节的专利,特别是在潍坊,人们过端午的习俗更是多种多样。
吃 粽 子
据说屈原投江之后,人们为了不让鱼类吃掉其尸体,故向江内投放粽子,习俗相沿,变成了这天吃粽子。粽子是用黍米或糯米加红枣用苇叶包成的三菱角式的食品,初四夜里包好煮熟,初五早晨食用。在安丘有“吃了端午粽,才把棉袄送”的俗语,说明过了端午节,就没有冷天了。
插 艾 蒿
插艾蒿也叫插艾子。传说五月是个“凶月”,初五更是“恶日”,人们为了趋吉避凶,就想出了驱邪免灾的办法——插艾蒿。在未出太阳时到野外拔艾蒿和马虎胭脂,回家后,把艾蒿插在门口屋檐下,把马虎胭脂放在窗台上,以驱虫避疫。艾蒿是种中药材,其味可驱蚊虫,采艾蒿的最佳时间就是五月初五早晨,这天采的艾蒿质量最好,所以有的人把端午节插的艾蒿保存起来备用。有“五月五,是端阳,门插艾,香满堂”之说。
吃 鸡 蛋
安丘有的地方有端午吃鸡蛋喝雄黄酒的习俗。在小孩尚未睡醒的时候,把刚煮熟的鸡蛋,放在小孩的肚子上滚几个来回,说这样一年之内小孩不肚子疼。还有的在煮蛋时,加上从坡里拔来的苦夏草,说小孩吃了苦夏草煮的鸡蛋好,不苦夏。认为端午节喝了雄黄酒,能保平安幸福。
戴 五 丝
“五丝”是由红黄蓝白黑五色线配缕制成的。古代用五色丝线,后用棉线代替丝线,名称未改。早晨,在未出太阳时,给孩子的手脖、脚脖和脖子上都带上一缕“五丝”,直到端午后下第一场大雨时,才解下来将其扔到水流里,让其顺水飘走。传说,“五丝”能变成蚯蚓。人们认为戴“五丝”能驱邪避灾,保护儿童成长。
做 香 袋 荷 包
香袋是用布做成的,内装朱砂、冰片、木香、香附等镇静芳香的五味中药,多带在小孩和老年妇女身上,据说有驱邪避瘟的作用。荷包是青年妇女绣制的精品服饰,内装几味芳香的中草药,戴在身上辟邪驱病,后逐渐成为常年不离身的佩戴饰品。
△潍坊市博物馆馆藏荷包文物
看 闺 女
在端午节之前,娘家人带着粽子、鸡蛋等礼品前往看闺女。端午节正值麦收时节,农活很忙,人们看闺女,往往放下礼物就走,很少有人留下吃饭。
除此之外,在端午节仕宦诗书之家,多壁悬钟馗像以驱鬼。自春节至端阳为一年中的一大阶段,工商业结算账目,亲朋互馈食品,过此则天气炎热,进入歇伏消夏时期。
除了这些传统习俗,今年端午假期让我们一起在潍坊邂逅美好风光吧~
☟
正值绿荫渐浓、繁花茂盛的季节
寒去暑来,赏花郊游所到之处无不让人欣喜
做好防护出门,仍然不能懈怠享受独一无二的好时光吧
推荐阅读
- “双节”长假 山东文旅市场加速回暖 2020-10-07
- 今年第14号台风“灿鸿”生成 假期返程天气看这里 2020-10-07
- 高新区:发挥企业主体作用 激发科技创新“第一动力” 2020-10-07
- 人民日报关注潍坊等地乡村游:农旅融合带动增收 2020-10-07
- 这些重要信息,请未就业高校毕业生收! 2020-10-07
- 小康图景 2020-10-07
- 10月1日至6日全国道路预计发送旅客2.84亿人次 2020-10-07
网络视听